电子政务规划是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电子政务系统时所采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涉及对电子政务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规划。以下是常用的电子政务规划编制方法:
1. 需求分析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公众、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需求,来确定电子政务系统的目标和功能。需求分析包括对现有业务流程的评估、用户需求的调查、技术需求的预测等。通过需求分析,可以明确电子政务系统应具备哪些功能,以及如何满足这些需求。
2. 系统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对电子政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来评估系统的可行性和效益。系统分析包括对系统目标、功能、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对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联和集成的分析。通过系统分析,可以确定电子政务系统的最佳实现方案。
3. 模型模拟法:这种方法通过建立电子政务系统的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拟模型,来预测系统的性能和效益。模型模拟包括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模拟,如用户行为、系统负载、网络通信等。通过模型模拟,可以评估电子政务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表现,为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4. 专家评审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邀请电子政务领域的专家对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方案进行评审和建议,以提高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专家评审包括对电子政务系统的目标、功能、性能、技术路线等方面的评审,以及对系统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风险的评估。通过专家评审,可以提高规划方案的质量,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顺利实施。
5. 比较研究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系统,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本国或本地区的电子政务系统规划提供借鉴。比较研究包括对电子政务系统的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比较,以及对电子政务系统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中的应用情况的比较。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电子政务系统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为制定适合自己的电子政务规划提供参考。
6. 利益相关者分析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识别和分析电子政务系统的利益相关者,了解他们的需求、期望和影响力,以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能够反映各方的利益和诉求。利益相关者分析包括对政府部门、企业、公众、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和访谈,以及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的分析。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可以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能够满足各方的需求和期望,提高系统的接受度和实施效果。
总之,常用的电子政务规划编制方法包括需求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模型模拟法、专家评审法、比较研究法和利益相关者分析法。这些方法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电子政务规划编制的科学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结合多种方法的优势,以提高电子政务规划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