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安全条例》是中国为了保护信息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而制定的一部法律。该条例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规范网络运营者的信息安全管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个人信息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
解读与应用指南:
1. 适用范围:《信息网络安全条例》适用于在中国境内的网络运营者(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生产者等)以及在中国境内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 信息安全管理:网络运营者应当对其收集、存储、使用、传输、披露的个人信息进行安全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网络运营者应当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管理,明确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规则,并公开相关信息。
3. 个人信息保护:网络运营者应当尊重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处理、传输、披露个人信息。网络运营者应当依法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4. 个人信息权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依法保护其个人信息,有权查询、更正、删除其个人信息,有权拒绝网络运营者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5. 个人信息处理:网络运营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合理确定个人信息的处理方式,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网络运营者应当对个人信息的处理活动进行记录,保存相关证据,以便在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等情况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6. 个人信息跨境传输:网络运营者应当遵守国家关于个人信息跨境传输的规定,不得将个人信息传输至境外。
7. 个人信息安全风险防范:网络运营者应当建立健全个人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定期开展个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置安全隐患。
8. 个人信息安全事件报告:网络运营者发现个人信息安全事件时,应当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并配合调查处理。
9. 个人信息安全教育: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的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引导公众正确使用网络服务。
10. 法律责任:违反《信息网络安全条例》规定的行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于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其他违法行为,将依法追究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