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即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期间,大数据发展战略规划与时间框架的制定旨在推动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下是对这一时间段内大数据发展战略规划与时间框架的详细分析:
一、大数据发展战略规划目标
1. 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
- 目标: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
- 措施: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明确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和流通规则;推进政务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的开放共享。
2. 数据驱动决策
- 目标:通过大数据分析,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 措施: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
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 目标:确保大数据应用的安全和用户隐私的保护。
- 措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提高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二、时间框架安排
1. 短期(2016-2017年)
- 重点:制定大数据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启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设。
- 成果:完成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初步建立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2. 中期(2018-2020年)
- 重点:深化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推广数据驱动决策。
- 成果:实现主要行业和领域的数据共享,初步形成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
3. 长期(2021-2025年)
- 重点:完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提升大数据应用水平。
- 成果: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体系,大数据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挑战与对策
1. 技术挑战
- 挑战:大数据处理能力不足,数据安全风险高。
- 对策: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加强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和应用。
2. 管理挑战
- 挑战: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 对策: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加强数据质量管理。
3. 应用挑战
- 挑战:大数据应用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 对策:加强需求调研,优化大数据应用模式;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机构参与大数据应用。
综上所述,"十三五"期间的大数据发展战略规划与时间框架旨在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和目标的实施,推动中国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