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但直到1956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的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在此之前,计算机科学家们已经在研究如何让机器模拟人类智能,但这个概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1956年,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并定义了“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和智慧的科学”。这个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此后,人工智能的研究逐渐展开,涌现出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技术。
1959年,艾伦·图灵(alan turing)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用于评估机器是否具有智能。这个测试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960年代,人工智能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1966年,约翰·麦卡锡、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和杰罗姆·纽厄尔(jerome newell)共同发表了一篇题为《感知器》(perceptrons)的论文,提出了神经网络的概念。这篇论文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里程碑之一。
1970年代,人工智能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71年,约翰·麦卡锡提出了“知识表示与推理”(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简称krl)的概念,为人工智能的知识表示和推理奠定了基础。1973年,约翰·麦卡锡和斯坦利·费舍尔(stanley feshbach)提出了“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简称nlp),为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0年代,人工智能研究继续取得突破。1986年,约翰·麦卡锡提出了“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的概念,为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技术奠定了基础。1980年代末,人工智能研究开始向多学科交叉融合方向发展,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专家系统、机器人学、认知科学等。
1990年代,人工智能研究进入高潮。1997年,IBM的深蓝(deep blue)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kasparov),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同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启动了“d-star”(defense system technology archive)项目,旨在开发能够执行复杂任务的自主机器人。此外,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2000年代,人工智能研究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2006年,谷歌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alphago”的围棋程序,击败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lee sedol),再次证明了人工智能在围棋领域的强大实力。同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将开发火星探测器“毅力号”(perseverance),以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火星着陆。此外,人工智能在医疗、金融、交通等领域也取得了广泛应用。
总之,人工智能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但直到1956年,它才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正式诞生。从那时起,人工智能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领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