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密计算机日常管理规范与操作指南
一、目的和范围
本规范旨在明确涉密计算机的日常管理要求,确保涉密信息的安全。适用于所有使用涉密计算机的单位和个人。
二、基本原则
1. 安全第一:确保涉密计算机的安全是首要任务,防止信息泄露、篡改或破坏。
2. 分级管理:根据涉密信息的敏感程度,实行分级管理,确保不同级别的涉密信息得到妥善保护。
3. 责任明确: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确保各项管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4. 持续改进:定期对涉密计算机的管理进行评估,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
三、管理措施
1. 物理安全管理
- 设置独立的涉密计算机区域,与其他计算机区域分开,避免相互干扰。
- 安装防病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确保计算机不受恶意软件攻击。
- 对涉密计算机进行定期检查,确保硬件设备完好无损,无损坏、锈蚀等问题。
- 对涉密计算机进行定期维护,包括清洁、除尘、散热等,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行。
2. 软件安全管理
- 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避免使用盗版软件。
- 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确保软件版本符合要求。
- 对涉密计算机的软件进行审查,确保不含有涉密信息。
- 对涉密计算机的软件进行备份,防止因软件故障导致数据丢失。
3. 访问控制管理
- 建立完善的用户权限管理制度,明确不同用户的权限范围。
- 对涉密计算机进行身份认证,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登录和使用。
- 对涉密计算机的使用进行监控,记录使用日志,便于追溯和审计。
4. 数据安全管理
- 对涉密计算机的数据进行分类管理,按照敏感程度进行加密、脱敏等处理。
- 对涉密数据的传输、存储、销毁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数据安全。
- 定期对涉密数据进行备份,防止因数据丢失导致信息泄露。
5. 培训和宣传
- 定期对涉密计算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技能。
- 加强对全体员工的保密意识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保密意识。
- 通过宣传栏、会议等方式,向员工普及涉密计算机的管理规定和操作规程。
四、操作规范
1. 开机和关机
- 在涉密计算机开机前,应先进行系统启动项检查,确保没有启动不必要的程序。
- 在关机前,应先关闭所有正在运行的程序,保存好未完成的工作。
- 关机时,应选择“正常”模式,避免使用“快速启动”模式,防止数据丢失。
2. 网络连接
- 在连接涉密计算机到网络时,应选择安全的网络环境,避免使用公共Wi-Fi。
- 在断开网络连接时,应先退出网络服务,避免数据泄露。
- 定期更换网络密码,防止被黑客破解。
3. 文件操作
- 在打开涉密文件前,应先进行文件类型检查,确保文件不包含涉密信息。
- 在复制、剪切、粘贴涉密文件时,应先进行文件属性检查,确保文件不包含涉密信息。
- 在删除涉密文件前,应先进行文件内容检查,确保文件不包含涉密信息。
4. 软件安装和卸载
- 在安装涉密软件时,应先进行软件来源检查,确保软件不包含涉密信息。
- 在卸载涉密软件时,应先进行软件残留检查,确保软件不包含涉密信息。
- 在卸载过程中,应先退出相关进程,避免数据残留。
5. 数据备份和恢复
- 定期对涉密数据进行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 在发生数据丢失时,应及时恢复备份数据,避免信息泄露。
- 在恢复过程中,应先进行数据完整性检查,确保数据完整。
五、监督和考核
1. 定期检查:定期对涉密计算机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考核评价:对涉密计算机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激励其提高管理水平。
3. 奖惩制度:对于在涉密计算机管理中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团队给予奖励,对于违反管理规定的个人和团队给予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