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计算机,也称为通用计算机或大型计算机,其基本单元是集成电路(IC)。集成电路是一种将电子元件(如晶体管)集成在一块半导体基板上的技术。这种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60年代和70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
1958年,贝尔实验室的约翰·巴丁、沃尔特·布拉顿和约翰·肖克利共同发明了第一个商用晶体管,这标志着现代集成电路的诞生。此后,集成电路技术不断发展,性能不断提高。到了20世纪70年代,集成电路已经能够实现复杂的逻辑运算和存储功能。
197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这是第一代微处理器。随后,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处理器的性能逐渐提高,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到了20世纪80年代,微处理器已经成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件。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微处理器的性能进一步提高,使得计算机可以运行更复杂的程序和应用程序。同时,计算机硬件的体积也逐渐减小,使得便携式计算机成为可能。
到了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人们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通信、数据处理、图形图像处理等任务。此外,计算机技术还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总之,以集成电路为基本单元的第三代计算机的出现时间是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性能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