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但直到1956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才作为一个正式的研究领域被提出。然而,真正的人工智能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人工智能研究的开始。首先,艾伦·图灵提出了“图灵测试”,这是一个关于机器是否能够像人一样思考的问题。这个测试为后来的人工智能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约翰·麦卡锡、马文·明斯基和克劳德·香农等人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并讨论了人工智能的可能性。
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早期的人工智能系统,如ELIZA(埃隆·西格纳开发的用于聊天的计算机程序)和SHRDLU(斯坦福大学的约瑟夫·魏泽鲍姆开发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这些系统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处理自然语言方面的能力,尽管它们仍然非常初级。
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工智能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进展。例如,赫伯特·西蒙提出了“决策理论”,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艾伦·纽厄尔和赫伯特·西蒙还开发了通用问题求解器——通用问题解答器(GPS),这是一种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可以解决各种问题。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人工智能在20世纪60年代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计算能力有限,无法支持复杂的人工智能算法。此外,人工智能的研究也受到了当时社会对技术的恐惧和怀疑的影响。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的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但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计算能力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人工智能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然而,这一时期的一些理论和技术进展为后来的人工智能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