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化建设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是政府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信息化建设项目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对预算管理进行规范和监督的一套制度。这种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预算编制:在预算编制阶段,应当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用途、金额以及预期目标。同时,预算编制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2. 预算执行:在预算执行阶段,应当加强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资金按照预算计划使用,防止浪费和滥用。同时,应当建立健全预算调整机制,对于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的情况,应当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
3. 预算绩效评价: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当定期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价,包括项目的实施效果、成本效益分析、社会效益等方面。通过绩效评价结果,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4. 绩效反馈与整改: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应当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单位,以便他们了解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并据此进行必要的整改。同时,对于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5. 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随着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一方面,应当根据实践经验和实际情况,对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另一方面,应当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推动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发展。
总之,政务信息化建设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对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级财政部门和相关单位应当认真贯彻落实这一制度,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和监督,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